【農傳媒】國人牛肉消費五年成長36% 「源興牛」啟動千頭代養計畫 芸彰牧場、農場晃晃參戰


源興居生技公司啟動「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」,廣邀國內牧場代養。(攝影/游昇俯)

故前總統李登輝為臺灣尋找到「但馬牛原原種」的「源興牛」,由源興居生技公司保種多年,為了讓此珍貴肉牛種原商業化、讓國人吃得到,逐步建立臺灣的和牛產業,源興居生技啟動「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」,廣邀國內牧場代養。國內Fine Dining精緻餐飲指定使用牛肉牧場芸彰牧場及農場晃晃率先表達合作意願,國內牧場過去特地引進澳洲和牛育種,國內自有和牛種原,讓兩家牧場對培育臺灣和牛充滿期待。

「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」將由源興居生技提供種牛、血統管理與技術指導,與牧場「契作代養」,合作牧場負責飼養與育成,再由源興居生技收購、屠宰並銷售。源興居生技15日舉辦計畫啟動記者會,並邀請合作牧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、農場晃晃創辦人陳柏吟及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蘇治芬等人,在源興居生技董事長劉泰英陪同下,來到位於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的源興居牧場,實地訪視這個本土重要肉牛種原。

源興居生技公司15日舉辦「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」啟動記者會。(攝影/游昇俯)
人稱「泰公」的劉泰英大約每年會有一兩次機會回到源興居牧場,這天重回牧場,劉泰英說,看到源興牛就會想到李前總統,李前總統也不過來過牧場兩次,之後便因健康違和無法親自照養,因此他受李前總統囑託要完成「臺灣人吃臺灣牛」的夢想。劉泰英表示,源興牛落腳花蓮9年,好不容易培育到200頭,產能仍不足、一周宰不到一頭,但國內市場需求旺盛,推估要增產達千頭才具經濟規模,牧場現有6公頃土地不足容納,因此啟動代養計畫。
源興牛代養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擴增達千頭規模,其間將由畜產會提供技術諮詢,並協助推動跨縣市的代養合作與資源整合。蘇治芬表示,臺灣養牛產業須發展在地特色、自己的品種,敬佩源興居生技以私人企業、在沒有政府資源支持下,為源興牛保種投注這麼多心力,期待臺灣和牛品種走向商業化,在本土生根,她對千頭代養計畫樂觀其成

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蘇治芬(左2)期許臺灣和牛品種源興牛走向商業化。(攝影/游昇俯)
 

農場晃晃是106年參與農委會(今農業部)專案進口安格斯計畫牧場之一,相較其他牧場現今留存安格斯牛已不多,農場晃晃卻至今維持仍有大約2千頭純種安格斯牛。陳柏吟說,過去她就知道臺灣有「源興牛」,但無緣接觸、仍是個神祕的牛種,不然臺灣有自己的和牛,她也不必買一頭60萬元的澳和來育種;育種過程辛苦、充滿不確定性,但她樂見國內肉牛有新品種,期待養成臺灣源興─安格斯牛。

陳柏吟指出,安格斯牛肉多,和牛則是帶有滲脂率高的基因、容易養成油花,她養和牛有8年經驗,已經累積出看外貌體型就可判斷油花表現的經驗;從畜舍看過源興牛本尊後,陳柏吟說,源興牛「長相(與澳和)差不多、大同小異,就是和牛的老祖先」,「有機會」養成臺灣和牛。

源興牛血糖值高,牛肉口感較甜,愈咀嚼肉香愈加滿溢口腔,不同於日本和牛入口即化,但臺灣有望透過育種,育成具在地特色的臺灣和牛。(攝影/游昇俯)